[天幕]皇帝聊天群 第31节

作品:《[天幕]皇帝聊天群

    此时百家已然凋零,道家虽存却已无治国之志。

    刘秀虽怒,却已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不,并非完全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刘秀看向民心榜首。

    秦念时期,百家不也只剩下儒家?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嬴政似笑非笑地看向惶恐的儒家博士。

    “李斯。”

    “臣在。”

    李斯恭敬下拜,等候陛下对儒家的决议。

    “朕欲建咸阳学宫,容百家学派。”

    李斯惊异,但不敢多言,当即领命。

    咸阳学宫,自是效仿齐国的稷下学宫。

    嬴政本倾向于齐思想,但观秦念多次言及“百家”一词。

    大秦一统,若只重法家,亦有百家凋零之弊。

    秦亡于二世,或许与此有关。

    如今百家中纵然多有诋毁他的人,也无法再蒙蔽煽动黔首。

    居于声誉榜榜首,嬴政的民心一直在缓慢上升。

    即便依旧是十三人中最低。

    【李世民:汉武帝时期,海内虚耗、户口减半、盗贼四起,这不是与民争利引起的祸端吗?】

    这问题还真是越来越难以回答。

    秦念码字码了又删。

    汉武帝后期到处爆发起义,确实是因为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。

    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刘彻晚年发癫。

    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,他就算不发癫也很难支撑持续数十年的对外作战。

    更别说后期多次战事失利带来的高额损失。

    所以还是得怪卫青霍去病死得太早?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李世民是刻意转变话题。

    大唐以儒治国已经成为定局,再兴百家需从长计议。

    让秦念继续讥讽儒家之弊,只会引发社稷动荡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海内虚耗、户口减半、盗贼四起。

    刘邦从这十二个字中看到了秦末的烽烟。

    刘彻的民心也随着这十二个字飞速下滑,隐有与始皇帝相汇之势。

    但他没有出言警示刘彻。

    大汉没有因此亡国。

    以这些代价造就大汉唯一的千古一帝,使“匈奴远遁,而漠南无王庭”——

    刘邦斟了一杯酒,倾泻于地。

    祭生民。

    【秦念:村长征青壮与粮草去与经常袭击村子的盗匪作战,异攻守之势重创盗匪,自此村子不再是供盗匪随意取用的羊圈。】

    【秦念:后世却将血与火中铸就的不屈之魂视作理所当然,指责村长与民争利,空耗了太多人口与资源。】

    秦念知道这话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
    她不是汉武帝治下民不聊生的民,才会偏爱汉武帝,乐于赞颂他的功绩。

    就像她同样偏爱秦始皇唐太宗,但要让她舍弃现代社会穿越到他们治下充斥着尊卑贵贱的封建王朝。

    秦念一万个不愿意。

    就算是最爱民的唐太宗治下,她也绝不愿意。

    话又说回来,如果“李世民”只是指责汉武帝治下民不聊生,她也不会刻意去提刘彻的功绩。

    但她极其不喜欢“与民争利”这面儒家经常举着的大旗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李世民没想到秦念会如此作答。

    他本以为秦念会继续谈论儒学弊端,不想却是在为汉武帝辩解。

    是因为汉武帝骤然下落的民心?

    即便有秦念之言,汉武帝民心下落的速度也仅是略有缓解,排名依旧在不断下跌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嬴政冷下脸。

    他知道秦念口中的盗匪是指匈奴。

    此前秦念就提及刘彻最显赫的战功是“匈奴远遁,而漠南无王庭”。

    羊圈。

    这就是秦念对刘彻之前诸朝的评价?

    大秦一统,匈奴却趁中原混战之时南下,甚至占领了河南之地,直接威胁到咸阳。

    嬴政早有北征之意,只是大秦初定,尚需休养生息。

    时机未到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刘彻绷着脸,但没能绷太久。

    虽然不喜“村长”之称,但他早已习惯秦念的说话方式。

    清楚这话就是在盛赞于他!

    刘据看着放声大笑的阿父,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。

    民心,仁政,是明君应该在乎的东西。

    但阿父志不在明君。

    “供盗匪随意取用的羊圈”,指的是阿父之前的大汉。

    和亲,纳贡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匈奴依旧屡次进犯。

    刘彻的大喜不仅是因为“血与火中铸就的不屈之魂”如此高的评价,更是因为此言出于秦皇之口。

    始皇帝后人、民心榜首的秦皇秦念!

    天意为证,出于本心!

    【刘彻:知朕者,秦皇也!】

    秦念嘴角抽了抽。

    虽说这秦皇二字指的是她吧,但刘彻这么说真的很容易让她联想到始皇帝。

    真的太出戏了。

    看着这六个字尤其是那个感叹号,秦念觉得不太好。

    谈民不聊生却忽略民已经很不合适,再看刘彻这骄傲的模样那就更不合适了。

    秦念有点担心刘彻的剧本走向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刘彻好歹也在晚年下了《轮台诏》,对西域政策略作调整。

    从逻辑上来说,要是因为她的夸奖,使得刘彻更加自傲……

    秦念果断给刘小猪泼冷水。

    【秦念:虽功在千秋,但过在当代。国库空虚,还非要跑泰山封什么禅,还大修陵寝,真当死后还能享乐?朕告诉你,没有死后享乐,只有死后盗墓。】

    【刘彻:谁敢盗朕之陵寝?!】

    刘彻失去了笑容,取而代之的是大怒!

    【秦念:史书记载,你至少被盗了五次墓,其中有三次为大规模被盗。另外你就算问出是谁盗的也没用,你管不到他们。】

    比起被盗的严重程度,秦念印象更深刻的其实是茂陵附近的修陵人墓地。

    官方估计里面的尸骨在两万具以上。

    唉。

    封建王朝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被盗五次!

    三次为大规模被盗!

    刘彻的脸色已经不是难看二字所能形容。

    都不用秦念提醒,“大规模被盗”就已经意味着“管不到”。